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的90周年院慶時,展出了四川出土的“天下第一吻”漢代石雕,合江、滎經也有類似造型的石刻、雕像進入公眾視野。男女相擁親吻,這個在后世覺得有點不太適合公開談論的題材見諸漢墓,也不免讓人對那個朝代產生更多好奇,想象那個時候的社會生活究竟是怎樣的情形。
對專業學者來說,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都是研究那段歷史必不可少的材料。漢墓中出土的造型各異的陶俑、畫像石上的畫面,生動、形象、直觀,又涵蓋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說,漢代的畫像磚就像是當時的連環畫。世風民情都在里面了。而陶俑,更像是工匠們將當年的生活具象到一個個泥土坯子上,凝固下來,使其在千年后,讓后世之人一窺當時風貌。
取材廣泛漢人的吃喝玩樂都在里面
要說保存漢代的文物的豐富程度,四川博物院的專家們無疑有相當的發言權。謝志成介紹,漢代的地面和出土文物,按材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石刻類,一是陶俑類。地面文物的漢闕,出土的畫像石、石棺、石函,石雕都在石刻這個大的范疇里面。大家熟知的漢代陶俑、陶罐等陶器,都是陶俑類的范疇。“相對來說,陶俑,人物俑和動物俑的數量比其他的房子啊、灶具啊等裝飾品要多,所以一般用陶俑來稱呼。”
無論是陶俑還是畫像石磚,涵蓋的內容都涉及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謝志成介紹,“以陶俑為例,從種類上來講,主要有人物俑和動物俑。人物俑也分的很細,有勞動俑、舞樂俑、庖廚俑、仕女俑,等等。勞動俑主要表現的是當時勞動的人物,比如有手里拿著農具鍤。三國時期的庖廚俑前的案子上,擺放有魚、龜、水餃,還有俑手里的托盤上,精心擺盤了水果和點心樣的東西,后人一看便知當時的人吃什么。舞樂俑、撫琴俑和著名的說唱俑的形象,結合畫像石上的宴飲圖,至少說明,在當時,宴會上的演出,是流行的助興節目。動物俑不僅有豬、雞等牲畜,還有馬、狗等,我們館藏的一件文物里面,還有一只狗的陶俑,從其身上紋飾來看,這狗一定是主人家養的。”
而在人物以外,四川和其他地區的漢墓中還出土有不少其他的東西,比如房子、比如灶具,比如水田。在四川博物院和朱成(私立)石刻博物館,記者都見到了不少陶制的房子、院落、灶具等等。這些泥土色的房屋有獨棟的2層小樓,有些上面或是里面還有與房屋連在一起的陶人。有的房屋是兩棟相連的小樓,有的是類似碉樓或者角樓的防御建筑,還有糧倉,以及里面有小豬和豬槽的小院子。在朱成(私立)石刻博物館,朱成指著一座陶制房屋的門口說,門口放著兩個盾牌模樣的東西,說明這很有可能住著武士,盾牌就是其身份的象征。
房屋、人、動物,加上陶制的灶具、水井,如果有心,或許能用這些東西還原出一個漢代人生活的小院落:院子里養著豬、狗,附近挖著水井,廚房里的灶具上煮著飯,人或站在樓上,或在參加宴會,聽琴、看舞。
面帶笑容漢時川人的富足生活
石棺上多樣的畫像磚、在墓葬里陪葬如此種類繁多的陶俑,既是當時喪葬習俗的體現,也能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社
會生活面貌。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四川出土的陶俑又有自己的特點。謝志成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四川地區的這些漢代文物是最豐富的。四川全境都有出土,而成都平原即川西一帶,出土尤多。樂山、雅安滎經莫不如是。
說起四川地區出土陶俑和其他地方的區別,謝志成笑了。采訪時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副館長李曉濤也在,謝志成轉過去,對著李曉濤笑:“我們常常戲言,從漢俑的表情上看當時人的生活幸福指數。你到我們陳列館去看看那些藏品,不拘什么身份,那些陶俑都是面帶笑容,眉目舒展。”謝志成和李曉濤提到,在其他北方省份,有出土有怒目俑,形制比較規范,但是表情也顯得比較嚴肅。
需要說明的是,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包括西漢、東漢到后來的三國時期,東漢的墓葬也好,墓里面的東西也好,都是最豐富的。西漢時期的少一些。陳志學介紹,漢代流行“厚葬”,陪葬品多。實行厚葬一方面跟當時的選官制度“察舉”有關,孝道能作為選官用人的標準,自然會形成一種風氣。另一方面,就是跟當時發達的社會經濟水平有關。“很簡單的邏輯,有錢,才能多陪葬一些東西在里面。”
從這些陶俑的豐富類型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社會分工。陳志學說,“像執鍤俑有一個特點,除了手里拿著鍤,腰里還別了一把刀。鍤是農具,刀為武器,反映了這個人的雙重身份。當時,東漢后期,土地兼并盛行,地主既有佃戶,又有家兵。這個執鍤俑,可能就是當時地主豪強的部曲。”按照當時東漢人的思想,墓葬里有執鍤俑的,墓主人多半都是當時的地主階層。
同時,四川一直有著深厚的文化,陶俑中有豐富的撫琴俑、說唱俑、舞樂俑,結合當時畫像石中的宴飲場景,說明歌舞表演是當時有錢人的平常消遣。說唱俑表現的這類人物,在漢代的文史資料中又被稱為“俳優”,是當時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的藝術類型。日常生活中的“歌舞升平”,是當時人生活富足的又一體現。當時的四川,又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手工業發達,商業貿易繁盛,在這些隨葬品種也可見一斑。
陳志學還說,其實有些時候發現,有些陶俑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清晰度有所不同,推測可能是提前做好了模子,這些長得一樣的陶俑就是按模子倒出來燒制的。“我們也可以推測這陶俑燒制在當時也是一個產業,有專門的作坊生產的。”
雕塑家解讀漢陶俑栩栩如生拙樸天成
雕刻藝術家朱成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收集漢陶俑、畫像石。隨著藏品的增多,他把自己收藏的歷代石刻、雕像辦成了一座石刻藝術博物館。
在朱成的博物館里,他先帶著記者參觀了不同陶俑、陶器和畫像石,然后在他臨河的工作室,他泡了一壺綠茶,緩緩坐下。談起自己的藏品,這個雕刻藝術家說:“漢代的陶俑也好,畫像石也好,都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古拙而質樸。它不追求精確的比例,但是栩栩如生,生動而有感染力。”
俑是明器更是藝術品俑是中國古代墳墓中陪葬的塑像。“我原來沒刻意做一個博物館,有幸收集到一些漢代普通人的墓葬出土文物,我感受得一種靈魂棲息在母形的建筑里面,需要一個場所保存和展示。”朱成收藏了幾百件漢墓出土的陶器,既有形形色色的陶俑,也有住房、糧倉、灶臺、井、豬圈等等生活設施。
朱成年近七旬,從事雕塑三十余載。一開始,他只是出于興趣,時間久了,他漸漸發現,別人避之不及的明器,其實是藝術珍品。“陶俑是漢代工匠的自由表達,幾乎不受宗教、模板等條條框框的限制,工匠創作人格化而非神格化,陶俑形象活潑生動,值得細細品味。”
1957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的擊鼓說唱陶俑,是四川漢代陶俑的代表作之一,四川博物院展示著它的復制品。說唱藝人頭上戴幘,額前配花,袒胸露腹,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評價:“雖然說唱俑的頭部和四肢不成比例,但創作的隨性,更讓俳優形象活潑生動。”
朱成的博物館里收藏了幾個類似的陶俑,他以舞樂俑為例,還原手藝人的獨具匠心:“漢代是四川藝術的一個高峰,手藝人緊緊抓住了舞者神情面貌的精彩瞬間予以精心刻畫,始終瞄準舞者的曼妙身姿步態予以傳神表達,特別是對面部、腰部、袖部的重點塑造,使得一個個舞俑盡管歷經二千余年滄桑歲月的風雨洗刷,于今人看來同樣受到心靈的感撼和視覺的沖擊。”
為何在全國各地之中,四川出土的漢代遺存最豐富,且藝術水準享有盛名?朱成猜測,當時手藝人門檻不高,人人都可從事這個行業,靠著口口相傳和言傳身教,可能學兩遍就能上手創作。而且四川多山,盡管交通閉塞,但手藝人的想象力反而更加天馬行空。
盡管后代的作品更精致,工藝更繁復,但在朱成看來,手藝人缺少原始創造的沖動和對人的關注,原本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用模具批量化生產,自然難以傳神。相比較而言,他更偏愛漢代的遺存,尤其欣賞原始創作的沖擊力。二十年前,他曾收了一個來自大山的農民為徒。小伙子白天學習城市雕塑,晚上在家自己憑喜好捏。他隨意捏造的東西,和兩千年前的漢俑一樣,散發出渾然天成的美感。
“漢陶俑的表情都很從容、快樂、自信,無論是詼諧夸張的說唱俑,還是揮汗如雨的勞動俑,都露出天真歡喜的笑臉。在我的博物館里面,古人在‘一座房子’里表現得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和傳神的塑造功力,令現代的藝術家感到羞愧。”這些從漢代陶俑中得到的啟發,朱成將其運用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之中。
專家解讀四川漢陶俑: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漢代厚葬之風盛行,王公貴族如此,黎民百姓也為之效仿。時人事死如事生,把陵墓當作死后的居所。陶俑作為隨葬品在這時盛行,營造了一個馬馳牛走、鳥飛魚躍、歌舞升平的熱鬧盛世。四川的漢代遺存頗為豐富,而且非常貼近生活。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有什么顯著的特點?陶俑制作工藝經過了怎樣的演變?記者就此采訪了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四川博物院研究員陳志學,看他們眼中的四川陶俑,有什么巴蜀文化的烙印。
漢代遺存四川最豐華西都市報記者(下稱記者):漢代遺存在四川省的分布情況如何?
謝志成:四川省內的漢代遺存豐富,在不少市州縣均有分布,例如達州渠縣、雅安蘆山縣的漢闕較多,峨眉符溪、雅安蘆山縣的漢代圓雕較多。曾有學者統計,四川出土的漢代圓雕占到全國絕大多數,數量和形態都最為豐富。陶俑也是如此。
記者:俑是怎么出現的?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謝志成:從社會發展史上看,俑是解放生產力的體現。在夏、商奴隸制時代,是活人與牲畜殉葬。周代則有了改變。俑從東周墓中出現,秦漢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漸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時期。
俑的材料以木、陶為主,也有瓷、石或金屬制品。西漢時陶俑逐漸替代了木俑。宋代以后紙明器開始流行,陶、木、石質的俑開始漸漸減少。
記者:漢代陶俑有什么特點?陳志學:西漢陶俑體型偏小,數量偏少,現在館藏的陶俑大多出自東漢。不同于秦始皇兵馬俑偏重軍隊和車馬,漢代的陶俑內容更為豐富,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均有體現,既有武士、舞女,也有農夫、市井,往下細還有庖廚俑、哺乳俑、撫琴俑,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從制作工藝上看,漢代陶俑中動物俑有釉質,人物俑釉質較少。和五官分明、制作精良的宋代陶俑相較,漢俑面部模糊,做工略顯粗糙。
記者:漢代陶俑在中國陶塑藝術、文物研究史上有何地位?陳志學:漢代陶俑是我國陶塑藝術中的瑰寶,凝聚著眾多無名氏工匠的心血,其中既有驚人的想象力、卓越的創造力,也有神奇的技藝,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無論其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值得我們珍惜、研究、學習。
漢陶是漢代文明的載體,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的圖景。研究漢陶,可以佐證史料,便于我們復原漢代各個階層的人物形象,了解漢代喪葬、宴飲等社會生活習俗,理解先民的生死觀和他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
巴蜀地域特色鮮明記者:四川的漢陶俑制作工藝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陳志學:四川作為陶俑出土比較集中的地區,陶俑制作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陶俑系捏制,品種、數量少,形體矮小,做工粗糙,多為火溫不高的泥質紅陶俑;第二階段,東漢初年至東漢中,陶俑數量增多,形象高大多了,而且出現了很多家禽家畜模型,絕大多數是模制,或模捏結合制作,多泥質灰陶和紅褐陶,燒制溫度已經很高了;第三階段,東漢末年至蜀漢,這一時期的陶俑,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形象之高大,制作技術卓絕,表現題材廣泛,都是前所未有,達到鼎盛時期,幾乎所有的漢陶俑精品都出自這個時期。而且那時陶俑已經商品化,可以自由買賣。
記者: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有什么典型的巴蜀印記?謝志成: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按形象劃分,勞動俑、生活俑、舞樂俑最為豐富,其中說唱俑最負盛名。
四川的漢代陶俑很有說頭,在我看來至少有三個特點,其中最為標志性的特點是普遍面帶微笑。無論是說唱俑,還是勞動俑,或者是生活俑,都是歡喜的笑臉,幾乎沒有怒目而視或痛苦的表情。再結合漢磚、畫像石上的人物形象,可以推測漢代四川人幸福指數較高,性格樂觀,同時社會安定。
其次,燒陶制俑的技術高。體型偏大的陶俑燒制更困難,四川博物院藏有1.5米高的執鍤俑和1米高的陶馬,可見當時技術先進。第三,這些陶俑做得那么高大,仍然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藝術水準之高令人嘆服。
漢代巴蜀先民生活富足記者:四川博物院館藏的文物中,哪些漢陶俑妙趣橫生?
謝志成:我想介紹兩個陶俑。出土于重慶市忠縣涂井崖墓的陶庖廚俑,塑造了三國蜀漢時期的庖廚經典。廚師面前的案板上擺著雞、鴨、魚、鱉、羊頭等食材,有趣的是其中還包含一個餃子,是迄今現存的有實物可見的最早的餃子,我們稱之為“天下第一餃”。此外,還有一個系著裝飾品的陶狗引人關注,我們推測是只寵物狗。能養寵物,我們據此推斷,兩千年前的漢代人生活就很安逸。
記者:四川的說唱俑最負盛名,為何四川漢墓中出土大量的說唱俑、舞樂俑?
謝志成:四川地區出土了許多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動作滑稽的說唱俑,漢代畫像石宴飲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這些表情夸張的表演者和歌舞升平的圖景,漢代陶樓中也經常有俳優演出的場面,這些漢代遺存都顯示當時蜀地俳優說唱表演頗為流行。
漢代音樂舞蹈表演普遍用于上層社會的各種宴飲,不僅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一則因為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熱衷觀賞說唱表演,歡歌不歇,華樂流轉;二則源于蜀地文化底蘊深厚,宴飲時至興頭,自娛自樂,歌舞翩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一片太平景象,和人們文化生活的充實。
說說您的看法:(無須注冊)
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