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國享有“瓷國”的美譽,世人評價中國陶瓷“如白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宋代是中國陶瓷的第一個高峰期,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蓬勃發展。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度的新時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清康、雍、乾三代是中國陶瓷的鼎盛時期,開創了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尊重自然,依照自己的審美感覺,把最基本、最瑣碎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加以詩化,實現安詳閑適的情感需求,是每一位喜歡中國陶瓷的人所向往的。
1、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陶瓷作為陶瓷產業的發源地,我國享有“瓷國”的美譽。景德鎮更是舉世聞名的瓷都,瓷器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世人評價“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
景德鎮不僅是中國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中國的英文單詞“CHINA”的英文發音源自景德鎮的歷史名稱“昌南”。18世紀前,歐洲還不會制造瓷器。所以當時的中國瓷器,尤其是昌南鎮制造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廣受歡迎,皇家貴族以得到一件昌南鎮的瓷器為榮。從此,瓷器和中國作為同一個名詞在歐洲流傳開來。宋代元年,宋真宗把當時的昌南鎮改成景德鎮。從此,景德鎮成為全世界燒制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世界級瓷都。
陶瓷的起源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第一次利用自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我們的先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懂得了陶瓷的制作技術。從陶器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是按照“對蒼天厚土的敬畏和豐收的渴望”來進行創作。馬家溝窯文化最先發現于甘肅臨洮縣馬家溝村,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彩陶非常發達。這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布紋香熏(圖①),是在浙江的蕭山出土的。眾所周知,心型的紋飾是西方藝術品里出現最多的,香料似乎也都是西方人的專用。但是,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擁有了這樣一份優雅的生活情調。
1.布紋香薰唐三彩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它的顏色主要是黃、褐、綠三種。唐三彩造型生動逼真、顏色鮮艷。所有出土的唐三彩都非常有生活的氣息。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焙燒中,形成各種豐富色彩,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1959年在西安唐墓出現的唐代駱駝載樂俑(圖②),造型非常生動。這個駱駝里有7個歌舞樂俑,6男1女。雖然在地下埋了13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彩奪目。
2.唐代駱駝載樂俑2、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美
宋代是中國陶瓷的第一個高峰期,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蓬勃發展。無論在種類、樣式還是燒造工藝等方面,均處于巔峰地位。宋瓷以收斂、溫厚、寧靜、含蓄等素色瓷作為表現形式,強調內心的感受。宋瓷之美,美在不可名狀之浪漫。相對于西洋畫派的寫實,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更多的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宋人追求一種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美,正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也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大統的儒家思想從“克己復禮為仁”提升到宋人對“天理”的追求。
汝瓷的來歷有一段如詩般的故事,傳說因為宋徽宗趙佶做了個夢,醒來后即命工匠燒造這種天青色的瓷器。另一種說法是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依靠“青詞”與上天交流,青詞又叫綠章,這些華美的文字一般都寫在青藤紙上,道教尤愛這種青綠色,所以汝窯在宋徽宗這里的要求就是天青色。“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宋瓷雨過天晴后的顏色是宋人強調天空清靜的一種意境。
中國陶瓷史中,“官窯”和“官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官窯是一個相對廣義的概念,指歷代由朝廷專設的瓷窯。兩宋官窯簡要的說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北宋官窯-舊官、南宋修內司官窯和南宋郊壇下官窯。可惜的是,我們現在還沒找到北宋汴京的官窯遺址。
傳世的哥窯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目前,哥窯的窯口還沒有被發現。在歷史上,哥窯也有非常有意思的傳說:哥哥章生一和弟弟章生二各開一窯,哥哥窯燒出的瓷器非常好賣,弟弟心生嫉妒,在他出窯的時候潑了一點水。瓷器本身是一個高溫的燒造工藝,遇水就開裂了。這本來是一個缺陷,但在中國文人雅士眼里,這樣一種缺陷美反倒成了別具一格的自然美。弟弟的窯就是著名的龍泉窯,龍泉青瓷基本上是不開裂的。
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位于河南禹州(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鈞窯瓷最大的特征是釉層比較厚,釉料自然流淌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像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是鈞窯的魅力所在。這個是鈞窯的一個小型香爐,叫做琴爐(圖③)。人在書房撫琴彈箏,有縷縷香煙相伴,鈞(君)臨天下,物我兩忘。
3.琴爐定窯的窯口是在河北省的曲陽縣,因為古代這里屬定州,所以叫做定窯。定窯最大特征是毛口、淚痕和絲竹的刷痕。毛口是上釉的時候沒有上到口邊,一圈是毛的。淚痕是釉的厚度不一,有明顯流淌的痕跡,叫淚痕。絲竹刷痕是拉坯時留下的細小的竹絲劃刷痕跡。
3、風韻與精致相融的時代有人說,如果可以穿越回到古時候的某個年代去生活,很多人會選擇宋代。因為宋代物質富足、藝術繁榮、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宋代的風韻與精致,使得溫酒成為當時上流人士的時尚。這是一個北宋湖田窯的青白釉溫碗和注子,注壺是用來裝酒的。不過,溫酒到了宋代已全然沒有了三國時期“青梅煮酒論英雄”的英雄豪氣了。宋人特別追求心靈安逸的清雅自飲,然后淺斟低唱,用詞和著酒,大玩風花雪月。
這對元至正型青花龍紋大瓶(圖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青花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其價值在于瓶頸一側的銘文,這也是我們目前所知的中國最早刻有銘文的青花瓷。這段銘文寫了62個字:“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圣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也就是說,在公元1351年中國就已經造出了青花瓷。說起這對青花瓶,有個真實的故事:1920年的時候,旅英華裔古董商吳賚熙先生就把這對青花瓶從英國帶回北京的琉璃廠,請當時古玩專家掌掌眼并打算出售,遺憾的是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手都認為這對珍寶是贗品。元代無青花,似乎是當時中國古玩行的共識,中國人在自家門口失去了首先認識元青花的機會。最后這對花瓶,被中國古陶瓷收藏家英國人大維德爵士收藏,遂又名“大維德瓶”。
元代瓷器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的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圖⑤),最初也是用來裝酒的,它的瓶口很小只可以插一枝梅,非常符合中國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元代的霽藍釉梅瓶現在世界上只存3件。揚州博物館的這件是最大、最完整的,故宮博物館和法國集美博物館也各有一件這樣的梅瓶,不過那兩件梅瓶都是有一些缺陷的。這個梅瓶也有一個故事:這個梅瓶在一個普通人家傳承了600多年,到了“文革”時期,媽媽怕因為此瓶而遭到傷害,就用墨汁將它的周身涂得漆黑。直到1976年,這戶人家的兒子瞞著母親將此瓶以18元賣給了當時揚州市的文物商店。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間輾轉了600多年能夠保存得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個奇跡。
4、深邃無邊的明永宣青花明代永宣兩朝的30余年里燒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燒造史上堪稱稀世珍品。其異域風格的造型、濃重明艷的呈色、超凡脫俗的紋飾,被后人贊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國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熱烈奔放,又有別于明中晚期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艷華美,它所體現的審美層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無邊的藝術底蘊。
迄今為止,宣德的蟋蟀罐(圖⑥)是陶瓷收藏界最珍貴的一個品種,據說傳世的蟋蟀罐只有3個被保存下來,因為宣德皇帝少年得志,他是非常得到他爺爺永樂皇帝朱棣的喜歡的。從小帶他南征北戰,請最好的國學大師來給他講學,就連漠北征戰的時候都帶上他,還經常帶他到老百姓家去體驗民情,讓他從小懂得關愛百姓。宣德皇帝在軍陣之余非常喜歡斗蟋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當時朝廷的斗蟋蟀玩蟲之風非常盛行,景德鎮的官窯由是燒制了大量的蟋蟀罐。非常可惜的是,宣德皇帝英年早逝,38歲就駕崩了。繼位的小皇帝正統皇帝朱祁鎮當時只有8歲,皇太后擔心皇帝玩物喪志荒廢學業,不僅下令砸掉宮中所有蟋蟀罐,而且景德鎮御窯廠燒制好尚未進貢的蟋蟀罐也全部打碎深埋地下,同時規定朝廷和民間再也不準燒制蟋蟀罐,一直到正統、正德時期仍停止燒造。
宣德蟋蟀罐僅有三件傳世品,其中一件還缺蓋。明代文獻有宣宗贈寵物予大臣的記載,據此推測,這三件傳世品大概也因此離開宮廷而僥幸地逃脫了滅頂之災,使它們在故宮以外保全至今。1993年,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發掘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時,出土了大量碎瓷片,由此復原出宣德蟋蟀罐17件。
清康、雍、乾三代是中國陶瓷的鼎盛時期,開創了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康熙時期不僅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品種,并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郎窯紅、缸豆紅獨步天下。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期創燒的琺瑯彩瓷也聞名于世。
康熙年間的郎窯綠又叫蒼蠅綠,很難聽但是很形象。還有一個是康熙年間非常有名的青花棒槌瓶(圖⑦),上面畫的初唐時期《紅拂傳》里“風塵三俠”的故事:隋煬帝游幸江都,把朝廷交給越國公楊素來看守。胸懷大志的李靖去長安拜見楊素,兩人縱論天下大事。楊素也非常敬佩李靖的才華,想重用他。楊素身邊有個藝妓叫張凌華,也就是紅拂女,她被李靖的才華所吸引,連夜帶著李靖私奔,途中又碰到虬髯客張仲堅。三人情趣相同,遂結義行走江湖。當時天下大亂,虬髯客本有平定天下之志,聽聞太原李世民有雄才大略,三個人就去投靠李世民了。虬髯客和李世民下了一盤棋,自嘆才情不夠,就把所有的家產送給李靖和紅拂女,自己飄然云游世界。李靖和紅拂女得了巨額財富,幫李世民奪得天下。
這個是南京博物館雍正的粉彩會棋報捷盤子(圖⑧)。當時,晉軍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的時候,前方捷報傳來。謝安與客人在下棋。他看過捷報以后,非常淡定地放在桌子上繼續與客人下棋。客人當時非常著急,就問他:前方情況怎么樣?謝安只是淡然地說了一句:孩子們已經破敵。客人根本就沒心思下棋了,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很想把這一份激動的心情盡快和他人一起分享,遂放下手中的棋子回家去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就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謝安體現了男人內心的強大,無論是前面的運籌帷幄,還是后面的圍棋賭墅、小兒破賊,始終做到淡定、從容,對穩定當時建康的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6、陶瓷帶來的詩意生活雍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藝術水準的皇帝。他強調的審美情趣是從外到內的一致,講究的是一種收斂、不張揚的風格。也正是這個審美標準把中國陶瓷帶到一個巔峰的狀態。
陶瓷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對水火土的征服,也是人類利用自身的智慧來改造我們周圍物質事件的一個結果。陶瓷生產和應用不僅讓人類的生活精致化,也拓展了人類實用的領域和技術的智能。一件造型優美、趣味高雅的陶瓷作品不光光是一個時代的科技成果,也記錄著歷史過往的點點滴滴。陶瓷藝術以方寸之地集繪畫、詩文、書法、雕塑于一體,將古今中外、整體與局部、科學與美學融為一體,產生了超越器件本身的審美和文化價值,正所謂“使形下之器啟示形上之道”,這便是中國陶瓷的魅力所在。
中國人向來把“玉”作為美的理想,儒家認為玉有“仁、義、智、勇、潔”的品質。“君子比德于玉”,中國人期望一切工藝的美、藝術的美,乃至人格的美,都趨向玉的美:內部有光彩,是含蓄的光彩,這正是宋瓷、清三代瓷器,也是中國陶瓷所追求的藝術理想和工藝境界。
我們之所以膜拜宋人,是因為他們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尊重自然,并且能夠依照自己的審美感覺,把最基本,最瑣碎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加以詩化,以完美的象征形式,去實現安詳閑適的情感需求。而這樣單純的體驗和實踐也是每一位喜歡中國陶瓷的人所向往
說說您的看法:(無須注冊)
共0條評論暫沒有評論。